探索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会昌经验”获央视点赞

2022.11.10 来源:潇湘晨报

9月10日,央视CCTV1《晚间新闻》播出江西省会昌县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手段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采用“政府主导、国企建设、综合治理、收益共享”的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助推绿色发展、乡村振兴。

从“千疮百孔”到“绿水青山”,是会昌县委、县政府打的一场漂亮的生态战、民心战。近年来会昌县抱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信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自2021年7月被江西省自然资源厅批准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试点县以来,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手段推进生态修复试点工作,按照“谁修复、谁受益”原则,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公开招标,引进中国电建集团江西省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和江西应职院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组成的EPC联合体作为项目实施单位,对全县19个乡镇的109个废弃矿山实施生态修复,计划总投资为2.45亿元。

截至目前,会昌县矿山生态修复累计开工修复点位56个,累计修复成水田341.82亩、旱地310.65亩、林草地及其他用地673.77亩,废弃矿山重披绿装,生态效益逐步显现,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绿色收益,社会效益也得到提升,项目打通了周边交通,为群众提供了舒适便利的生活条件,初步实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成为赣州创新生态修复模式、打造综合治理示范区的新样板。老表们称赞说,矿山生态修复搞得好,村里环境美了,空气“甜”了,心情也更舒畅了。

在实施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逐渐积累总结出“会昌经验”。

一是变“各包一块”为“总体承包”。废弃矿山点多面广、区域分散,为改变传统不同承包主体各包一块的弊端,会昌县采取由项目实施单位作为社会资本方,负责全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资金筹措及实施的总承包模式,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的投资潜力和积极性,有利于本项目的整体方案不断优化、实施进度加快、实施效益提升,并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二是变“单纯修复”为“融合发展”。按照草坡、稻田、人居环境提升的综合整治思路进行规划,对不同地形、不同条件的废弃矿山实施“一矿一策”、分类修复,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在地理环境位置周边有村民居住的地方,适当设置休闲道路,提供当地村民饭后休闲散步的去处,不仅满足了生态修复的基本要求,也助力了乡村宜居环境建设,一举两得。同时,明确项目管护期四年,由实施单位负责耕种(管护),项目不再以工程验收为终点,注重工程质量的同时做好后期耕种(管护)工作,保障治理成果长期稳定。

三是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成立了会昌县矿山生态修复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会昌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将生态修复项目列为县重点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确立考核机制和调度机制。项目开展前期,依托江西应职院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所属高校自然资源专业体系的技术优势和科研资源,为矿山修复工程的实施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在实施过程中,各乡(镇)主动做好地块权属调查、矛盾纠纷协调等工作,为项目落地提供服务,为实施单位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同时,在各方的有效监督下,总承包方从设计到施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贯穿整个项目实施阶段,有效保障了项目质量。

矿山生态修复已经成为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会昌县将加强市场化生态修复的探索、实践,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力争今年矿山生态修复面积达到1800亩,为打造“三地一城”、建设“独好会昌”贡献力量。


热点推荐